首页 > 通知公告 > 阅读正文
復旦大學蔣玉斌研究員為我所作綫上學術講座
admin 发表于: 2021-12-06 13:40  点击:


復旦大學蔣玉斌研究員為我所作綫上學術講座



12月3日晚18:30-20:30,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蔣玉斌研究員為我所師生作題為《關於甲骨文字考釋的幾點新思考》的講座。本次講座是“古文字與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系列名家講座2021年度的第七場,由周忠兵教授主持,綫上綫下近百名觀眾參加。

講座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甲骨文字考釋簡說。蔣先生指出,古文字考釋是由已知推求未知的過程,甲骨文字考釋的基本方法是字形上推及對照、辭例限定和知其破讀,近年來主要的趨勢就是“精密化”。結合自己考釋“顛”、“屯(蠢)”的實例,他指出精密化考釋要重視語言學上的證據,觀察現象、搜集證據要更細緻、全面、有序。第二部分蔣先生提出了自己關於甲骨文字考釋的幾點新思考。新出土材料、新發表材料、新整合材料有可能導向新的考釋,在新材料出現前,仍要充分利用現有材料,為新的考釋創造條件。從拓寬思路的角度看,深入分析構形系統和文字演進現象獲得新的規律性認識,注意早期古文字的一形多用和混同現象,參考古音研究的新認識和新的通用關係,嘗試從詞出發再上推字形,這些都可能成為文字考釋新的突破點。第三部分蔣先生分享了自己在甲骨文字考釋上的兩個新觀點。一是關於“犮”形的來源。蔣先生認為“犮”形來源於甲骨金文的“狽”字。商周“狽”字的“貝”形總是寫在犬的尾稍上,是兼作指事符號的聲符。略去貝聲,以犬尾加丿代償其功能,即為“犮”字。甲骨金文所謂“狽”實即“犮”字,“”本从首犮聲。“貝”在“犮”字構形中具有特殊作用,由此返觀甲骨金文中一些从“貝”的字,可知其中的“貝”有可能既表聲又兼有“犮”的詞源義。二是補充了“失”的甲骨文用字。甲骨文中有一些“雉”字所从的鳥形並非雉(野雞)形,而是鵜鶘之形。“鵜”系字下常加“桎”形(舊謂土形),主要用於“失衆/人”之“失”,與“雉”系字各專其用。另外,《俄愛》20中舊釋為“之”之字,從照片看其下部有一豎筆,如若可信,則學者舊釋甲骨文“失”字當是正確的。

蔣先生的講座內容豐富,論證詳實,非常精彩。講座結束後,蔣先生回答了聽眾提出的若干問題。最後主持人周忠兵先生對講座內容進行了總結。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王雪晴撰稿 何景成審核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2018 ©   Power by leeyc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193  E-mail:zhhl@jlu.edu.cn